圣甲虫和屎壳郎没有区别,圣甲虫一般指蜣螂,蜣螂的别称又叫屎壳郎、圣甲虫。
蜣螂的特点
蜣螂属鞘翅目金龟甲科,体黑色或黑褐色,大中型昆虫。蜣螂有一定的趋光性,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帮助取食。大多数蜣螂营粪食性,以动物粪便为食。
蜣螂是勺状头型昆虫,以动物粪便为食,它们常将粪便制成球状,滚动到可靠的地方再慢慢吃掉。它们会将卵产在此球状粪便上并将卵掩埋,这样可使幼虫在孵化时,有现成的食物供应。孵出的幼虫以现成的粪球为食,直到发育为成年蜣螂才破卵而出。
蜣螂全体黑色,稍带光泽。雄虫体长3.3~3.5厘米,雌虫略小。常栖息在牛粪堆、人屎堆中,或在粪堆下掘土穴居。蜣螂产卵后,雌雄共同推曳粪土将卵包裹而转成丸状,为孕育后代做准备。
蜣螂的分布
屎壳郎在地球上可谓是除了南极洲外无处不在,各处都有它的足迹。在我国也有很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及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现。
蜣螂在生态链中的意义
屎壳郎是地球上食粪类甲虫中存在最普遍的,它将粪便作为食物和筑巢的原料,人们称屎壳郎为“自然界清道夫”。屎壳郎不仅食用粪便,还会把粪便做成球状然后到巢穴里面存起来,不仅清除了地面上大部分对于人类来说的垃圾,更是在生态链中坐着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尤其对于蒙古草原的牧业来说,造成了不少有利方面的经济影响。
屎壳郎全身都是黑色或者深褐色,雌虫能稍微小一些。雄性的头前面是扇子一样的形状,中间有一个逐渐变尖的角突。屎壳郎的腿很粗壮,而且两侧还有拍成列的褐红色毛刺。主要通过嗅觉来寻找粪便,有的屎壳郎还能定位,就是通过月光的偏振现象,达到很好的寻找粪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