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是颗粒很小、与寄主共生,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细胞中增殖,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因此在不损害作物的情况下,任何药物难以杀灭病毒,尚未有相关产品能够杀灭病毒。

植物病毒与病毒病的区别
 
 

植物病毒与病毒病的区别

 

病毒的传播和引发

病毒主要通过汁液接触(即活体)传染,只要寄主有伤口即可侵入,土壤中的病残体、越冬寄主残体均可成为初侵染源。烟粉虱及其它刺吸式害虫、农事活动等都可成为传毒途径。刺吸式害虫接触植物表皮,使病毒进入维管束,在维管束中则可随植物的营养流动方向而迅速转移复制,使植物周身带毒传毒,发病、部位一般为幼嫩组织,如番茄、黄瓜的新梢组织。
 

病毒病的引发原因

病毒病是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病毒病原迅速复制,并抑制作物生长,形成病毒病危害。因此采用钝化病毒活性、抑制病毒复制手段,在复壮作物基础上,控制、防治病毒病危害。
 

病毒病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花叶型:

 
典型症状是病叶、病果出现不规则退绿、浓绿与淡绿相间的斑驳,植株生长无明显异常,但严重时病部除斑驳外,病叶和病果畸形皱缩,叶明脉,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结小果,果难以转红或只局部转红,僵化。
 

2、黄化型:

 
病叶变黄,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变黄色,形成上黄下绿,植株矮化并伴有明显的落叶。
 

3、坏死型:

 
包括顶枯、斑驳环死和条纹状坏死。顶枯指植株枝杈顶端幼嫩部分变褐坏死,而其余部分症状不明显;斑驳坏死可在叶片和果实上发生,病斑红褐色或深褐色,不规则型,有时穿孔或发展成黄褐色大斑,病斑周围有一深绿色的环,叶片迅速黄化脱落;条纹状坏死主要表现在枝条上,病斑红褐色,沿枝条上下扩展,得病部分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枯干。
 

4、畸形型:

 
表现为病叶增厚、变小或呈蕨叶状,叶面皱缩.植株节间缩短,矮化,枝叶丝生呈丛簇状。病果呈现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斑,或黄绿相间的花斑,病果畸形,果面凸凹不平,病果易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