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蘵的别名介绍

苦蘵,这个看似陌生的名字,实则拥有着多个富有诗意的别名。它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灯笼草、天泡子、天泡草、黄姑娘、小酸浆、朴朴草、打额泡等。这些别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韵味,它们或源于苦蘵的外形特征,或与其药用功效紧密相连,成为了苦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苦蘵的特点

苦蘵为茄科植物,全草均可入药。它在我国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生长于山谷林下及村边路旁。一年生的苦蘵,通常高30-50厘米,茎多分枝且纤细。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或楔形,全缘或有不等大的牙齿。

苦蘵的花梗纤细,花萼生短柔毛,花冠淡黄色,喉部常有紫色斑纹。果实为浆果,直径约1.2厘米,外包淡绿黄色膨大的宿萼,形似灯笼,这也是其别名“灯笼草”的由来。苦蘵的花果期在5-12月,花淡黄棕色,钟形,先端5裂,种子圆盘状,长约2毫米。

苦蘵有哪些别名,有什么特点和价值?

三、苦蘵的价值

1.药用价值:苦蘵的全草入药,味苦、酸,性寒,归肺经。它具有清热、利尿、解毒、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痢疾、水肿、热淋、天疱疮、疔疮等病症。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苦蘵的药用价值被进一步挖掘,它的抗癌作用备受关注。

2.食用价值:尽管苦蘵的味道有些苦涩,但在一些地方,它仍被作为野菜食用。经过合理的烹饪,苦蘵也能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为人们的饮食增添了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