鲷鱼体高侧扁,长五十厘米以上,体呈银红色,有淡蓝色的斑点,尾鳍后绿黑色,头大、口小,上下颌牙前部圆锥形,后部臼齿状,体被栉鳞,背鳍和臀鳍具硬棘。
鲷鱼体高侧扁,长五十厘米以上,体呈银红色,有淡蓝色的斑点,尾鳍后绿黑色,头大、口小,上下颌牙前部圆锥形,后部臼齿状,体被栉鳞,背鳍和臀鳍具硬棘。
在养殖过程中会受一些疾病的困扰;以下是鲷鱼常见的几种病症、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1、白点病:
严格来说,白点病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征兆。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季节,水族箱内外温度的突然差异会导致鲷鱼患上白点病。治疗白点病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式是进行水质换水,并将水温提高至摄氏30度。一般来说,第三天就能看出病情是否得到控制,白点是否停止扩散。如果白点仍在扩散,可以使用专门治疗白点病的药物,如Sera的治白点药。按照药物说明进行使用,同时控制水温在摄氏30度,一般最多使用两次药物即可治愈。最后再进行1/3到1/4的水质换水,并将水温调回摄氏24~26度。
2、皮肤出现白斑:
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导致皮肤坏死,尤其是柱状病。此外,寄生在皮肤肌肉组织的微孢子虫以及皮肤寄生的四膜虫或卵圆鞭毛虫感染也会导致鲷鱼体表出现白斑。这种病症可以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提高水质、控制水温、使用抗菌药物等。
3、拖粪及白便:
通常意味着鲷鱼体内受到原生虫、鞭毛虫、蛲虫等寄生虫的感染。这时需要给鲷鱼进行体内驱虫治疗。一般来说,驱虫需要较长的时间,通常为7~10天的疗程。建议将受到此类寄生虫感染的鲷鱼移至单独的容器进行隔离治疗。
4、腹水及立鳞:
也是鲷鱼常见的病症之一;腹水通常是由于腹部肿瘤、输卵管或肠道阻塞引起的。一旦发现鲷鱼出现腹水,治疗方法较为有限。有时可以尝试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腹水的发生往往与水质恶化导致的细菌感染密切相关,也可能与感染某些原生虫同时并发腹水有关。此外,饲养在水草缸中的鲷鱼也容易患上腹水病。